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休闲娱乐

神作垮塌?我持保留意见。

时间:02-05 来源: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:57

神作垮塌?我持保留意见。

年代感、复古、伪纪录片、狼人、连环杀手、恐怖片、剥削电影。你想到了哪部影视作品?恐怕不会是《黑镜》。然而,这些标签却在《黑镜》第六季中占据重要份量。《黑镜》系列之父、编剧查理·布鲁克坦言,谁说必须要死守近未来科技感的老黄历?他决心在第六季中打破刻板印象,重新定义《黑镜》系列。查理·布鲁克布鲁克的选择不无道理。从第三季开始,《黑镜》系列便显露出套路僵化的问题。故事大都以科幻设定为核心,从一个强戏剧情节点切入,通过多次反转,拉高人物风险和情节刺激程度,同时深化对科幻设定的挖掘,引发思考。这种叙事手法针对单元剧量身定制,能快速抓住观众,也适合以较短时长讲述寓言式故事。然而看得多了,情节、风格和主题都形成既定模式,也就愈发可预测。通过科技反思来讽刺人性和社会本是《黑镜》特色,但近年来在其他科幻作品中也常见,早已丧失新鲜感。此外,随着现实中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科技的高速发展,早期《黑镜》剧集标志性的预见未来视野逐步减弱。当《黑镜》世界与当下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,其科幻概念的冲击力也大幅下降。布鲁克在第六季中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,是聪明又及时的选择。这一季共有五集,其中三集的故事都设定在过去,只有一集的故事发生在近未来。在类型上,有三集都脱离科幻,趋向恐怖片,更融合了奇幻、伪纪录片、B级片等元素。这些新尝试赋予《黑镜》久违的新鲜气息,而最终的水平则是参差不齐。第一集:《琼糟透了》一家大型流媒体平台的CEO发现自己成了平台上一部新剧集的主人公,故事情节竟然跟她刚刚过完的一天相同。暴露在公众之下颠覆了她的生活,逼她采取极端手段自我拯救。这是本季唯一发生在近未来的故事,也是唯一延续《黑镜》经典模式的一集。一个普通人遭到日常科技的威胁,一系列困境逼到她退无可退,走上极端,这是《黑镜》擅用的强情节、多反转、高爽感叙事。预想流媒体全面侵入私人生活后造成的伤害和隐患,这类对日常科技的警示寓言也是《黑镜》的常见主题。故事中也不乏《黑镜》式的黑色幽默和人性讽刺。当琼冲进教堂做出震撼举动,当流媒体平台老板点出观众就是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和倒霉,当一个又一个明星演员被数字化成为琼,《黑镜》的死忠粉丝们可能会发出会心的笑声,同时找回熟悉的背脊发凉感。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,拍摄无处不在,还有谁的隐私是绝对安全的? 每个人的信息都可能被算法收集处理,每个人的隐私和缺陷都可能成为娱乐内容的肥料。当人生完全被媒体化后,还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? 而这一天距离我们,似乎也不远了。无论是科幻设定的普世性和警示性,还是对人性和社会的讽刺和反思力度,《琼糟透了》都能跟《黑镜》过往最经典的单集相提并论。可惜的是,本集也是整季水平最高的一集。虽然以创新为己任,到头来最好的仍然是最接近传统模式的故事,这能算成功吗?第二集:《亨利湖》一堆电影学生情侣决定拍摄一部真实罪案纪录片,内容是男生父亲抓捕杀人狂魔的真实经历。在拍摄中,他们却发现了案情的惊人真相。本集年代设定在当下,但故事围绕一桩陈年旧案,场景是远离尘嚣的苏格兰高地,影像中包含大量老DV素材。在整体观感上,这实际是一个更趋近于过去的故事。DV素材创造出《女巫布莱尔》式的伪纪录恐怖片氛围。少年情侣深入荒宅、挖掘旧案、惨遭反噬也是恐怖片的常见模式。本集在讲故事方面没有硬伤。 恐怖感逐步累积,在情节迎来最戏剧反转时达到高潮,同时情节与主题的融合也严丝合缝。但是在核心主题上,本集与《琼糟透了》多有重复。两者都各自抓住一个流媒体热门类型表达社会讽刺。《琼糟透了》是真人秀,《亨利湖》则是真实罪案纪录片。这两个类型都惯于将普通人的悲惨和暗面制作成娱乐内容,满足大众猎奇趣味。本集中,男生通过拍摄自己家庭的骇人秘密一举成名。他的创伤被媒体剥削,变成大众娱乐,而剥削者和受益者却都是他自己。这又是一则个人生活被媒体化的警示寓言。相比第一集中琼的抗争,戴维斯为了成名主动将自己献祭,是更犀利的反讽。然而,《亨利湖》缺少科幻设定,也就没有《琼糟透了》对媒体无孔不入时代的未来想象,在主题上少了太多拓展思辨的空间。因此,《亨利湖》的讽刺性足够,但警示和反思的深广度不足。第三集:《海之彼岸》两名宇航员在太空站中将意识与地球上自己的复制体连接,以此维持与家人的生活,缓解孤独。其中一人的复制体意外被毁,他开始用自己的意识接通同伴的复制体,但这却是悲剧的开始。本集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的美国,而其中也透出浓郁的年代气息。当时正值美苏太空竞赛,不少科幻作品都致力于探讨太空探索对人类的影响。1960年代也是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年代,片中角色阅读科幻大师海因莱因的书即是指涉。杀害大卫复制体的嬉皮暴徒是1960年代曼森案的影射。另一方面,这也是一个带有《黑镜》特色的故事。意识远程传输是太多《黑镜》经典单集的设定,而步步深入人性暗面的走向也是《黑镜》标志。在风格上,《海之彼岸》将美国黄金年代科幻与《黑镜》特质无缝衔接,既富鲜明的时代感,又有近未来的启示性。然而,《海之彼岸》的硬伤在故事上。 这本是一个有广阔内涵挖掘空间的故事。当两个人的精神开始分享同一具身体,这具身体的身份到底是谁? 人的身份有多少是由外表决定,有多少又是取决于灵魂? 当意识传输连接的复制人已经与真人无异,人的唯一性是否已被消解? 这会引发怎样的道德震动? 故事中的人物困于孤独,却又彼此主动疏离,这是疫情时代的写照,亦或存在主义的悖论?故事对这些内涵点都有所触及,却也都没深入发展。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男人围绕出轨的矛盾冲突,一场报复的血案。这明显是娱乐为先的剧作思路。但是在娱乐性上,本集也没达到理想效果。80分钟的长度拖慢节奏,不少情节和镜头有重复感。主创想兼顾娱乐性和内涵挖掘,但没能找到平衡点,陷入了娱乐与内涵互相拖累的尴尬境地。《海之彼岸》本有潜力成为《黑镜》最好的年代剧单集,最后却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成品。第四集:《梅齐·戴》一名狗仔队女摄影师追踪拍摄受毒瘾困扰的女明星。就在她对自己的工作产生道德怀疑时,却发现女明星的问题并非毒瘾,而是一个令人惊骇的秘密。《梅齐·戴》的故事设定在2000年代中期,但探讨的主题在当下社会依然盛行。无处不在的媒体将所有人变成了拍摄对象,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被异化成供公众观赏猎奇的物种,人本源的身份和尊严被彻底摧毁。这一主题与第一、二集又有重复。在类型上,它跟《亨利湖》相似,都是在恐怖片的模式中融入社会探讨,只是《亨利湖》注重讽刺,而《梅齐·戴》更趋于隐喻与批判。如果说80分钟的《海之彼岸》过长,42分钟的《梅齐·戴》则过短。女明星作为重要角色,缺少心理铺垫和性格刻画,她的反转更是毫无前因后果,既突兀又令人迷惑。女摄影师的道德挣扎趋于单一,作为第一主角,心路历程有始无终。故事致力于赋予人物隐喻象征的层次,以此表达社会批判,但单薄的故事情节和突兀的反转让隐喻象征过度生硬,像是硬塞到观众嘴里的夹生饭。除了在类型上有所创新,本集在完成度上是五集中最差。第五集:《1979年的恶魔》一名善良的南亚裔英国女孩饱受种族歧视,她心中的暴力倾向随之浮出水面。她与一个黑人魔鬼定下了杀死三个人的契约。如集名所示,这又是一个过去的故事,且在五集中最为复古。善良少女变身杀人狂魔的故事加上胶片摄影机的画面质感,让这一集的形态高度接近1970年代的剥削电影。然而它的内涵比剥削电影更丰富。南亚裔英国女性,黑人魔鬼,种族歧视引发的杀人,极右翼首相候选人反派,这些设计明显是政治隐喻。故事虽然发生在1979年的冷战时期,但其中展现的种族对立、保守派得势及核战毁灭世界的恐惧也是在借古喻今,与当前时代剑拔弩张的政治气氛互为映射。在完成度上,本集与第一集并列本季之首,但本集对《黑镜》系列的意义更为重大,因为这是第六季创新尝试唯一成功的一集。它脱离科幻,在风格上另辟蹊径,达到了人物、故事和主题的高度统一。在《黑镜》标志性的人性和社会反思方面,它也足够发人深省,还贯穿着《黑镜》式的黑色幽默。纵观本季五集,也可窥见布鲁克对《黑镜》革新的整体思路。他在风格上尽力跳出近未来科幻的固有套路,但在故事中依旧保留着《黑镜》的黑色精神。对人性与社会暗面的挖掘反思,反乌托邦、反理想主义的警示性寓言在每一集中仍有浓墨重彩的呈现。过往《黑镜》的绝大多数故事都以设定为核心,人物和情节为设定服务,但本季除第一集外的所有故事都更着重人物刻画,设定不再盖过人物。这些创新之举虽然有成有败,但仍是突破类型固化的一大步。因此,本季《黑镜》并不失败,反而值得赞扬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休闲娱乐